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1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575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178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1005篇
海洋学   28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The moving-window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umn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events and the synchronous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Huaxi region,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ata from 1960 to 2012. The correlation curves of IOD and the early modulation of Huaxi region’s autumn precipitation indicated a mutational site appeared in the 1970s. During 1960 to 1979, when the IOD was in positive phase in autumn, the circulations changed from a “W” shape to an ”M” shape at 500 hPa in Asia middle-high latitude region. Cold flux got into the Sichuan province with Northwest flow,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the water vapor flux transported from Western Pacific to Huaxi region strengthened, caused precipitation increase in east Huaxi region. During 1980 to 1999, when the IOD in autumn was positive phase,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resented a “W” shape at 500 hPa,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the water vapor flux transported from Bay of Bengal to Huaxi region strengthened, caused precipitation ascend in west Huaxi region. In summary, the Indian Ocean changed from cold phase to warm phase since the 1970s, cause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inter-ann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OD and the autumn rainfall in Huaxi region.  相似文献   
82.
葛家荣  任雪娟 《气象科学》2019,39(6):711-720
使用常规资料及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式,分析了早夏和晚夏期间南亚高压次季节尺度异常偏东事件和异常偏西事件发生时,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及水汽输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早夏期间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可西伸至我国东南沿岸,此时,降水正异常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表现为江淮区域降水异常偏多;而晚夏期间当南亚高压异常东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更偏东,降水正异常区位置比早夏偏西,表现为四川盆地的降水异常偏多。早夏期间,与南亚高压异常偏西事件相比,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事件有利于更多的水汽从南方的水汽源地输送到我国江淮区域,加上此时江淮流域存在异常上升运动,动力和水汽条件共同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晚夏四川盆地地区有类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3.
范凡  陆尔  葛宝珠  王自发 《气象科学》2019,39(2):178-186
为了解不同程度的降水对江浙沪地区大气PM_(2.5)的清除作用,搜集了2014—2016年该地区41个城市的降水和PM_(2.5)观测数据,通过对比2 a非降水和全时段PM_(2.5)平均浓度的差异,发现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说明降水对该地区PM_(2.5)具有清除作用。利用降水前与降水期间PM_(2.5)的浓度差异作为降水对PM_(2.5)的清除率,降水后与降水期间的浓度差异作为雨后浓度回升的增加率,分别研究了目标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降雨量以及不同降雨时长对PM_(2.5)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1)与江浙沪南部地区不同的是,北部地区降水清除率与降水前浓度存在正相关,降水后浓度的增加与当地的排放量呈正相关。(2)当降水量为30 mm或者降水时长为36 h时,清除率增幅减缓,说明降水对PM_(2.5)的清除效率存在着阈值。  相似文献   
84.
根据波速-压力关系评价岩石岩性、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实验室里对老爷庙油田馆陶组(Ng)油气贮层砂岩岩芯的孔隙度φ、空气渗透率κ、骨架密度ρma、岩石密度ρb和不同有效覆盖压力△P下岩芯的声波时差△t,做了精确测量,用回归分析拟合了φ-K、φ-ρb、φ-△t和V-△p(△t-△p)的经验关系式;保持原始孔隙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在岩芯饱和各种矿化度的孔隙流体时测定了声波时差△t与孔隙度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贮层的φ-K、φ-ρb和φ-△t相关时,可用声波时差△t或波速V解释贮层的岩性,并可反演求出贮层的φ、K和ρb;地层有效覆盖压力对贮层的孔隙度和波速具有明显的影响.根据V-△p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评价贮层的岩性和埋藏地质体的油、气储集能力.这些结果对油田地震勘探和石油测井资料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预测储油有利地区和评价贮层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5.
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象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本文根据华北地区(东经110.5°-123.0°,北纬30.5°-41.5°)1981-1984年间7520条P波到时资料,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应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获得了不同深度(横切片)的速度图象。层面成象的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2.华北地区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高速、低速区的过渡带上。3.深度为14km的层面速度图象与熟知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深度为75km的层面速度图象存在三个明显的低速区,它们分别位于郯庐断裂带、太行山前断裂带和山西断陷带,这一结果有利于关于上述地区为大陆裂谷带的认识。 本文在获得三维速度图象的同时,还重新确定了该区的129个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86.
海底X射线荧光探测系统的软件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Windows98操作平台,结合软件工程的设计原则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用Visual Basic 6.0开发了海底X射线荧光探测系统软件(EDXRF^MS)。该软件能完成数据处理及运算,主要解决谱数据的采集与测量控制、成图和图形处理、X射线荧光谱分析、干扰因素的校正、仪器标定与含量计算等问题。EDXRF^MS软件与海底X射线荧光探测系统的硬件配合,能够进行海上现场多道数据的实时采集,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以《有泰拉萨天气日志》为主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 ,作者分析了 1 90 4年 2月 9日~ 1 90 7年 4月 1 7日拉萨的气候特征 :气候温暖 ,暖冬现象显著 ,而且 1 90 5年气温高于 1 90 4年 ;干旱气候占主导地位 ,间有多雨期 ;天气多变 ,多风 ,有雾 ;水灾、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拉萨与全球同时段的气候变化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88.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89.
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前地球上有成千上万个地震台,但它们都是接收地震波的地震台。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地震台,这种地震台用人工的方法不断地向外发射地震波,照亮需要研究地区的地下结构,研究特定的科学问题。建立地震发射台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人工震源,近年来出现的绿色环保震源,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照亮10万km2(深至Moho面)地区地下结构的地震发射台已经完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0.
中国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有效性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DEA方法,从综合有效性、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3方面对全国30个省(市、区)(缺失西藏数据)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对其发展状态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存在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总体规模偏大等问题,各省市需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